馬志明,1945年農歷7月14日出生,回族,馬派相聲傳人,國家一級演員,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長子,人稱“少馬爺”,侯寶林的師弟,當今相聲圈輩分最高的人,馬氏相聲的第三代傳人。
馬志明學藝入的并不是相聲門,而是戲曲,在天津戲校,學武花臉。因為出生在相聲世家,從小接觸的都是名家大師,相聲對于年幼的馬志明來說并沒有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感。用他自己的話說:“相聲場子推門就進,而且人都認識,這是我大爺,那是我叔,這是哥哥,聽相聲不花錢,來的容易,就不太重視。所以,我那時候覺得唱戲好,我喜歡京劇。”盡管喜歡京劇,但是相聲畢竟是近水樓臺,“推門就進”的相聲場子成為了幼年馬志明每天放學后玩兒的地方。日積月累地聽,雖說志不在此,但他還是“熏”會了不少相聲段子,這其中還不乏《報菜名》、《戲迷藥方》這種大段的貫口活。但即便如此,那時候的馬志明也沒想過將來會以相聲為職業。
馬三立(右二)、馬志明(右一)
小學畢業后,喜歡京劇的馬志明和幾個同學一起報考了天津戲校。戲校的學藝生涯為馬志明打下了很好的形體表演基礎,也在無意中成就了他后來的幾個代表作,如《論拳》、《大保鏢》、《五味俱全》等。愛好未必能夠成為職業,在戲校的學習過程中,馬志明逐漸體會到了這一點。由于嗓音條件的限制,他知道自己不具備成為主角的天賦,加之當時的政治環境,盡管他每天刻苦練功,但是演的角色在劇中連個名字都沒有。
一次,他和幾個同學被借調到京劇團跑龍套,厲慧良知道他是馬三立的兒子后,直接告訴他:“你干這個干什么啊?跟你爸爸學相聲去。”厲慧良的這句話讓馬志明開始認真考慮,未來到底要從事什么工作。他回憶道:“厲先生一說這個,我想也對。說相聲就算不受重視,一上場我也是逗哏啊。”有了這個想法后,馬志明終于回歸到了相聲這種藝術形式上來,他也成為了天津戲校歷史上唯一一個進入曲藝團工作的畢業生。
馬三立、馬志明
1963年,馬志明從戲校轉入天津市曲藝團工作。進團不到一個月,他就開始登臺演出,盡管沒有經過專業的相聲訓練,但是有幼年時“熏”出來的底子,他的表演也算是中規中矩。或許是應了那句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”的老話,1970年,馬三立全家被下放到南郊區(今津南區)北閘口鎮,從1965年到1980年,整整15年,馬志明再也沒有登過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