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寶林(1921年10月—2005年4月1日),回族,天津人。
于寶林1921年生于天津,由于家境貧寒,小學沒有畢業就做了書場的服務員。在耳濡目染中,逐漸熟悉、理解了評書及相聲藝術,對相聲尤為喜愛。十七歲時,他拜張振圻為師學相聲,同時拜張闊峰為師學評書,一邊學習一邊演出,互有借鑒,頗為火熾。從十九歲開始,專門從事相聲演出,先與焦國臣(藝名兒:"小金牙")搭伙,在北京東安市場演出,后與李潤杰、王占榮在天津"新三不管"等處撂地。二十二歲時,拜評書、相聲前輩馬軫華(亦名馬壽巖)為師,在天津謙德莊、河東地道外等處演出,聲譽鵲起。二十六歲以后入天津南市"連興茶社"獻藝,先后與郭全寶、高鳳山、馮寶華搭伴。在對口相聲中經過刻苦鉆研,逗、捧均有特色,頗受觀眾喜愛。
1947年,二十六歲的于寶林來到天津相聲大本營"連興茶社"獻藝,這里由老藝人尹壽山"掌穴"。于寶林在"連興"站穩之后,并不滿足已有的成績,他對馬氏相聲的穩健、諧趣表演十分贊賞。當時,主持"連興"業務的尹壽山正是馬德祿的弟子,因此,尹壽山曾向于寶林代傳馬氏技藝。馬德祿先生之子--馬桂元、馬三立以及侄兒馬四立的表演,對于寶林也有很多啟示和深刻影響。于寶林象蜜蜂采花粉一樣博采眾家之長,藝術上大有長進。及至天津解放前夕,已成為"連興"的中堅力量。
雖是如此,他對馬氏藝術的向往有增無減。一天上午,京津相聲演員聚在一起聽張壽臣講課,剛講完高德明跑上臺:"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!借今天這個機會,于寶林拜馬三立為老師,現在行鞠躬禮……"。當時,演員們簇擁著馬三立先生上臺,于寶林如愿以償地入了馬氏門檻。解放以后,于寶林參加了以孫書筠為主的"群聲曲藝社",并與郭全寶去上海演出。回津后,參加了和平區相聲隊,成為"攢底"演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