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,常連安在北京西城區創建了啟明茶社,開始時白天是相聲大會,晚上是雜耍,邀請京津相聲藝人日夜聯合演出,以“相聲大會”形式出現在小型舞臺,較之“撂地”進了一步。常連安身兼業務主持、教師、演員三職。
常連安在啟明茶社主持業務的十年,也是常氏相聲蓬勃興起的十年,他在向子傳藝、為子捧哏中,不斷積累,豐富相聲技藝,自身表演能力也不斷提高。他除捧哏外,還能逗哏和說單口相聲。他口齒伶俐,臺風瀟灑,長于摹擬人物聲音形態,各種“雜學”惟妙惟肖,不論哪類相聲節目和高難度技巧,他都要親自排練演出。他對相聲《當行論》,進行了較大的加工,其中當行人與賣估衣的老者的對話,就是從生活中發現的
常連安藝術素質很好,是個聲相兼長的相聲藝人,他由于蕩跡江湖有年,頗知“業精于勤荒于嬉”,他不僅上臺為子捧哏,精密烘托,臺下也堅持不懈地鉆研相聲技藝,和兒子一起勤學苦練。他晚年曾自豪地說:“上臺不分大小,下臺可得立規矩,在家里我是寶堃的父親和輔導員,可是學相聲我們又是同學。”
常連安與家人合影
1951年成立了天津市曲藝工作團,常連安任團長,他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,除了統籌全團業務,還進一步鉆研單口相聲、太平歌詞,并向弟子高元鈞學唱山東快書,有時還主動擔任報幕。常寶堃赴朝慰問演出犧牲后,他不愿涉獵對口相聲,但根據工作需要還是抑制悲痛,為張壽臣、趙佩如捧過哏。最能說明常連安思想飛躍的還是改編表演的單口相聲。建國后單口相聲創作一直是薄弱環節,常連安排除一切干擾,集中精力投入藝術創造。他說單口輕松活潑,口鋒輕俏,神態逼真,動作幅度大,善于和觀眾“搭鉤”,是一種有別于“講述”的“演述”。為單口相聲的繁榮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1961年孟冬,天津市文化局舉辦了“常氏相聲專場”,常氏一家祖孫三代演出了豐富多彩的相聲節目。1963年春,常連安隨天津市曲藝團南下演出,因勞致疾,1964年組織上安排他退休。
常連安于1966年9月去世,享年67歲。高元鈞是他的徒弟。他的主要作品有《追車》、《空城計》、《山東人斗法》、《黃半仙》、《山中奇獸》、《新舊婚姻》、《大鬧縣衙門》、《雜談京劇》等。